HOTLINE

0898-08980898
设计案例

咨询热线

0898-08980898
设计案例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设计案例 > 宜家
60亿宜家母公司抛售在华资产。

发布时间:2025-09-10 07:44:32  点击量:

  

60亿宜家母公司抛售在华资产。

  上面是1998年,国内第一家宜家开业时的场景,到场的不仅有宜家CEO莫贝里,还有上海市领导,规格之高可见一斑。尽管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,但是剪彩时,莫贝里还是被现场数千名等待开业的市民惊到了。他说想过人会多,没想过这么多。

 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家位于徐汇的宜家,成了与外滩齐名的存在,是外地游客来上海必逛的景点之一。

  次年,宜家马不停蹄地在北京开设了第二家门店,依旧人潮汹涌。北京人仅用两周时间,便把宜家家具卖空了。那几年,宜家在华的销售额几乎以每年40%的速度增长。

  这样疯狂增长的势头,惊动了早已退休的宜家创始人英格瓦。这位74岁的老人专程赶赴北京,在宜家商场里站了整整4个小时,只为弄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宜家。

  最后,英格瓦乐观预言,只要中国有20%的人口属于中产,宜家在华销售额就能赶上欧洲市场。如今,中国中产群体占比早已突破20%,但宜家却不复当年之勇。

  前不久,宜家母公司英格卡集团宣布,将以160亿元的价格出售在华运营超十年的汇聚广场,接盘方正是国内保险行业巨头泰康人寿。汇聚广场是英格卡集团继宜家之后,在华开发的第二个商业地产品牌。依托宜家积累的良好口碑,汇聚广场自从诞生起,就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。不少人甚至把周末逛汇聚,累了就躺宜家,当成了一种生活日常。

  因此,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,汇聚广场都是英格卡集团手中的优质资产。就拿这次出售的三座广场来说,北京汇聚虽然地处五环外,位置相对偏远,但是凭借地铁直达的便利与7000多个停车位的优势,每天仍能吸引近10万名顾客,跻身北京人气最高的商业广场之列。武汉汇聚稍逊一筹,但是每逢周日单日人流量也能突破10万。无锡汇聚更显眼,去年销售额达43亿,在全国购物中心排名中位列第54名。

  更值得关注的是,据可靠消息,英格卡集团的最终目标是清空其在华的所有汇聚广场资产。明明是持续盈利的优质广场,英格卡为何要急于出售?

  第一种推测或许与轻资产运营战略有关。近几年,不少地产企业都在推进瘦身计划,以万达为例,此前从拿地开发到运营一手抓,如今已经转型为以运营为核心。用王健灵的话来说,就是转型为专业商业管理公司。

  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确,在保留运营的前提下,出售产权,既能快速回笼资金,又能通过持续运营稳定盈利。英格卡出售汇聚广场走的也是相似的思路,并非彻底撒手不管,而是会继续为买家提供运营服务。换句话说,英格卡不想再做重资产的开发商,转而聚焦轻资产的物业管理。

  此外,作为一家瑞典企业,英格卡或许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考量,通过资产调整对冲地缘风险。

  第二种推测可能源于集团盈利压力,急需资金回笼。去年,英格卡集团交出了近5年最差的财报,营收净利双双下滑,其中营收下滑5.5%,幅度不算大,但是净利润暴跌46.5%,几近腰斩。

  更令人揪心的是,公司的现金储备从35亿欧元缩减至29亿欧元,这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其经营能力的担忧。

  对于这份财报,英格卡将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。一方面,为了应对竞争对手挑战,集团主动降低了数千款商品的售价;另一方面,供应链成本持续上涨,导致运营费用增加了两个百分点。简而言之就是收入少了,支出多了,盈利空间被大幅度挤压。

  而此次出售汇聚广场能够为集团带来160亿元人民币,约合19亿欧元的资金。这笔宝贵的现金流将大幅充实集团的资金储备,助力其应对未来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。此外,英格卡开发这三座汇聚广场时仅投入了100亿元,如今以160亿元售出,净赚60%,与国内部分商业广场的经营困境形成鲜明对比,堪称一次极为成功的资产交易。

  回溯1997年,英格卡内部曾就投资上海还是东京展开激烈的讨论。支持上海的一方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,而支持东京的一方则觉得日本市场更加成熟,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。最终创始人英格瓦一锤定音,拍板选择投资上海,他给出的理由很明确:日本成熟商业品牌太多,宜家进去未必能够站稳脚跟。

  后来,宜家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,无疑印证了英格瓦的远见。当中国伙伴请他谈一谈当年为何坚定选择中国时,这位瑞典老人露出了狡黠的一面,没有提及市场,反而引用了一句中国的名言:我们应当相信群众。

  商业之间的每一次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,但是能否始终贴近用户、顺应趋势,终将决定企业能够走多远。
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 电话:0898-08980898 手机:13988888888
  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88888888号